天猫双十一热销:酷省电解决的不是技术,是“账单痛点”
双十一刚开场,在天猫第一阶段“国补抢先购”活动中,美的空调登顶双十一淘系全站空调品牌榜销量第一,实现成交额和销量双第一,这一卓越成绩的背后,彰显强劲的市场竞争力和消费者高度认可。
其下酷省电系列在”省电空调“领域成为平台爆款产品,这事情看上去平常,“节能空调卖得好”似乎是共识。但如果我们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一级能效”或“省电”这个层面上,那就有点浅了。酷省电的成功,并不仅仅是踩中了某个技术风口,而是它真正、精准地触及了用户的一个长期痛点:电费账单。
技术在卷参数,用户在怕账单
过去这十几年,空调行业对省电并非不上心。从定频到变频、从一级到超一级、再到ECO夜间节电模式,工程师们的研发主线一直是围绕着实验室能效指标。但这种研发逻辑基本是供应端说了算。工程师拍板技术路线,市场部把它翻译成口号,用户负责被动买单。于是创新都停留在“我能做什么”(能效再抬一点、噪音再压一点),而不是“用户愿不愿意用”(解决账单焦虑)。参数一路升级,但用户开机前那一秒的犹豫,它从来没被真正解决过。
而酷省电所代表的,是一种空调行业研发逻辑的倒转:不再是技术人员在实验室里定义产品,然后带着用户往前走;而是用户家里那张实实在在的电费账单,在倒逼着厂家回头去修改产品的设计思路。
研发逻辑的倒转:从用户焦虑出发
它是一道家庭账本题:如果我今天把空调开一整天,我月底会不会肉疼?真正阻止人开机的,就是这一下“心里过不去”。酷省电盯的不是压缩机能再降多少功耗,而是用户敢不敢按下那个开机键,研发的靶心是心理门槛,而不是实验室参数。这一点,也正是它和传统节能空调分道扬镳的地方。
传统节能空调解决的其实是工程师的痛点:把功率压低,把能效拉满,然后要求用户去学习怎么配合它,用指定模式、按它的节奏运行,好像用户是为节能逻辑服务的执行者。酷省电反过来做:用户爱怎么开就怎么开,先保障使用自由,再用算法把账单压下去。它不是在教用户省,而是在让用户不用克制。
至于它是如何实现这一“颠覆”的?其核心在于搭载了AI酷省芯和AI酷省电算法的组合。AI酷省芯凭借精准算法,能够实时感应内外温差,并及时自动调整至最舒适且省电的模式。例如当夜晚温度降低时,人们常常会因为空调控制不当而感到忽冷忽热。而美的酷省电空调通过精准感知温度的细微变化,结合算法智能调节,保证室内温度波动较小,呵护整晚好梦。此外,基于对超1亿3000万用户、长达146亿小时的使用数据深度学习,它还能够“云进化”, 实现越用越聪明,越用越省电。
所以酷省电真正特别的地方,不是它“省”,而是它是第一台从账单往回设计的空调。逻辑是反着走的:去看真实场景里人怎么用空调(睡觉开多久、白天怎么开),基于这些行为做算法,再选硬件去把算法落地。也就是说,它不是技术成熟了才推产品,而是用户的付费焦虑逼着研发重新选技术路径。
这并不意味着酷省电在技术上没有门槛。恰恰相反,这种从账单倒推的逻辑,对底层的技术实力要求更高。因为它面对的不再是单一的实验室工况,而是用户家里真实、复杂、多变的全季候使用场景。而美的也确实具备这种技术底蕴的支撑。就在今年10月,美的“家用中央空调全季候冷暖双舒适关键技术及产业化”、“气态污染物室温氧化消除关键技术及产业化”,以及“宽温域高效空调器舒适健康关键技术及应用”三项技术成果,刚刚全部通过了国际领先技术鉴定。这印证了,当研发的靶心从参数转向账单时,背后需要更硬核、更全面的技术能力来兜底,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不是技术证明,而是结果证明
酷省电这次真正被用户认可的,也恰恰不是能效标签做到了第几级,而是它用最直接的账单结果回答了“开了一整晚,到月底也不会被电费吓到”这个核心问题。认可不是停在参数,而是落在账单。
当一台空调能改变一个家庭的使用行为,从犹豫要不要开变成需要就开;从睡前定时两小时变成敢整晚运行,它在市场上就拥有了别人无法替代的位置。因为技术可以抄,算法可以跟,硬件可以买,但“我真开了一整月,账单确实没吓到我”,这个真实使用结果带来的信任,是抄不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