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双十一”小高潮来袭,国补中签却比凑单还难?


网络 10-21

  昨晚20点,“双十一”迎来小高潮,天猫正式开卖,京东开启超级补贴日。同一时间,国补下半场也正式开启。然而,这本该是“国补+大促”带来高性价比消费的好时机,却因补贴领取难度增大,让不少消费者犯了难。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10月份按计划下达第四批690亿元资金,将完成全年3000亿元下达计划。但补贴申领通道却在加速收紧,河南、湖南、山东等省因额度消耗过快,预计12月中旬提前关闭申领通道,新疆、江西萍乡等地更是已全面暂停。

  国补开启与“双十一”大促重叠,本应是消费黄金期,可补贴领取难却成了“拦路虎”。在上海工作的王先生,想在双十一给老爸换手机,10月18日报名上海市“家电家居以旧换新”补贴资格券领取活动,至今还在等结果。记者线下走访了解到,国补中签率仅约10%—15%。

  其实,早在今年618购物季,《IT时报》就曾报道国补下半场或以不同方式开启,如今这一结论正被验证。国补资金消耗远超预期,是导致当前局面的一大原因。今年6月,叠加“618”大促、端午促销等,华西证券预估6月国补资金消耗达500亿元,推动1—6月累计消耗规模达2100亿元,占3000亿国补资金池的70%。此后,多地因资金透支进入国补限额模式,甚至暂停国补。

  以数码产品为例,个人购买手机等三类数码产品给予15%补贴,单件售价不超6000元,每件补贴不超500元。石家庄的小月看中一款1399元的苹果耳机,当地无法领取国补,得知上海还有额度,便将收件地址写成上海同学住处,再由同学寄回,叠加店铺优惠和国补,最终省了约300元。王先生也准备效仿,但对于洗衣机等大件,不少消费者担心邮费成本与国补相当,二次转递不划算。

  伴随“双十一”“双十二”到来,进入“末班车”的国补引发讨论。国补上下半场存在诸多不同,资金投放节奏上,下半场呈收紧态势,有关部门督促地方细化资金使用计划,确保资金有序均衡用到年底;审核流程更严格,实行“先领资格再下单”模式,对申领地址、用户信息等关键环节严格核验。此前,第一财经报道湖南、黑龙江等六省国补资金被骗及违规使用金额或过亿,国补领取方式变化正是应对之举。

  以上海为例,2025年9月20日至12月31日,按“消费者报名、公证摇号、中签领取资格”方式开展家电家居以旧换新补贴活动,每两周一轮报名,补贴资格需在指定App云闪付领取。10月15日,记者走访上海多家门店,工作人员均表示现在国补需自己抢券。根据上海商务官方公众号消息,最新一轮补贴活动在10月18日0点至10月20日20点,补贴资格券自领券之日起14天内有效。

  安徽省同样实行摇号机制,商务厅8月中旬宣布对家电数码等产品补贴采取抽签摇号方式,每周一轮,消费者需在规定时间内登录云闪付App“皖惠通”专区等平台。不同地方规则不同,截至10月16日,记者在电商平台查询得知,上海靠政府摇号,北京消费者可进入“京通”小程序按需领用,广东广州等地及江苏地区消费者可在平台上直接领取,湖北等地需先提交预约提醒,贵州省每周六上午10:30发放。

  中签率普遍偏低,一定程度影响了消费者下单欲望。一位苏宁易购工作人员称店里十几人摇号,目前无一人中奖,预测后续国补可能逐渐减少。公开数据显示,多数地区中签率普遍在10%左右,部分地区已跌破5%。不过,美的、海尔等头部家电企业率先推出“最高自补20%”优惠,海信推出“政企商”套系化补贴方案,荣耀工作人员也表示双十一期间有品牌和店铺补贴。

  当国补浪潮褪去,如何让消费者继续消费?国补下半场正以不同方式进行,大促期间消费者可在平台“薅羊毛”,对企业和平台来说,提升自身信誉依然重要。

评论
发表评论
×
用户名不能为空
密码不能为空
短信验证码不能为空
用户名不能为空
密码不能为空
密码确认不能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