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转内销”趋势下,家电业“内卷”会愈演愈烈吗?
美国滥施关税正严重冲击全球贸易秩序。当下,中国输美商品的综合税率已攀升至145%空前高位。鉴于目前关税水平下我国直接输美商品已难以实现有效出口,近日,商务部明确将加大力度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帮助外贸企业开拓国内市场。紧随其后,京东、盒马、永辉、美团、抖音、快手、拼多多、苏宁易购等多个零售平台发声,将推出相关外贸转内销专项扶持计划,由此,中国外贸企业加速转向内销市场的趋势愈演愈烈。
在此趋势变局中,家电业作为中国制造业的支柱产业之一,既坐拥国内市场扩容与政策红利的双重机遇,也将面临供给过剩与竞争白热化的深层挑战。这场由“出口转内销”引发的行业变局,或将重塑家电市场的竞争逻辑。
从机遇层面来讲,国内庞大的消费市场为家电外贸企业提供了坚实的“避风港”。2024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8.8万亿元,同比增长3.5%,其中家电以旧换新政策的推动效果尤为显著,根据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数据,政策实施后,国内家电业主营业务单月利润一度增长近20%。2025年,加力扩围的家电“国补”政策继续释放效能,商务部数据显示,去年8月至今年4月10日,全国家电以旧换新量已累计突破1亿台。
“国补”政策加持,加上近期商务部推进的“外贸优品中华行”活动,多个电商平台和零售巨头推出的专项扶持计划,如京东计划未来一年内大规模采购不低于2000亿的出口转内销商品;苏宁易购通过极速入驻通道、流量资源倾斜、反向定制支持等举措推进“外贸优品振兴计划”;抖音、快手等平台以订单直采、外贸专区、流量支持、绿色通道、供采对接等举措为外贸企业转内销拓宽销售渠道;拼多多承诺三年拟投入1000亿元加力扶持跨境中小商家......这种“政策支持+零售平台扶持”的双轮驱动,无疑为家电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搭建起全链路赋能体系,助力破解高关税壁垒下的出口困境,全面激活国内消费市场的增长潜能。
不过,随着出口订单集中回流,供给端的激增不可避免会令本就内卷的家电行业面临更严峻的考验。根据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数据,2024年中国家电业累计出口额1124.2亿美元,其中约18%面向美国市场,这部分比例的产能订单尽管通过海外其他市场,或改FOB为DDP等贸易方式可消化一部分,当仍有相当部分产能转向国内市场。慈溪某小家电制造企业便谈到,因加征关税会后成本剧增,他们的美国客户“吃不消”,已经暂停发货。该企业对美出口占比约30%,考虑若长期停滞发货导致库存积压,该企业表示或面向国内市场“降价清货”。
在这场全球供应链重构与内需市场争夺战中,对于原本就经营国内市场的家电企业而言,头部综合品牌如海尔、美的、海信等,以及冰洗空彩厨、清洁电器等各品类领域TOP品牌凭借品牌效应与渠道优势尚可周旋,并且这些企业相当一部分在海外以研产销一体化、多地区多领域布局可消化成本压力;但中小厂商的生存空间将会被快速挤压。“如果外贸转内销的同行用FOB价格直接对标我们的出厂价,加上电商平台流量倾斜,确实(对我们)影响很大”,一家以线上平台销售为主的小家电企业如此谈到。这种“降维打击”甚至可能重塑产业链分工:部分代工厂借机转型自主品牌,而传统品牌商则被迫加速技术迭代以维持溢价能力。
产能集中释放引发的价格踩踏风险不容忽视,这一过程中,对于“外贸转内销”企业而言,像电压适配、售后体系缺失、品牌认知度不足等问题也是制约其在国内市场渗透的重要因素。“出口产品多为ODM定制,缺乏国内认证和消费者教育,直接转内销可能导致售后纠纷”,一家主营空净、净水业务的家电企业相关负责人向中国家电网记者指出,当然,在拥有好品牌和好产品的前提下,有零售平台的扶持加码,“出口转内销”不会给企业带来太大冲击,相反,企业将依托国际标准沉淀的研发能力与柔性制造经验精准对接国内消费升级需求,将能有效跳出“内卷”陷阱。对于整体行业而言,“出口转内销”趋势下,可能会导致净水等家电行业两极分化加重,低端产品愈发低迷,而高端产品因品质化需求始终存在,能够稳住局面。
面对激增的市场变量,行业洗牌不可避免,而技术壁垒的构筑将成为企业突围的关键。政策端持续释放的"国补"红利与零售平台的全域赋能,为行业搭建起供需精准对接的缓冲带,但化解结构性过剩仍需依靠市场机制的自然出清。无论“出口转内销”企业还是本就专注于国内市场经营的企业,唯有通过技术迭代提升产品附加值,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重塑价值链,才能将短期阵痛转化为产业升级的持久动能,最终实现"内外贸双循环"格局下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