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厂“断舍离”:面板旧产线变身半导体“香饽饽”
2025年,中国台湾面板产业掀起“卖厂潮”,群创、友达、彩晶三大厂商通过出售老旧产线换取资金,加速向Micro LED、先进封装等高附加值领域转型。这场“腾笼换鸟”浪潮背后,是面板产业技术迭代滞后与半导体产能焦虑的双向奔赴。
曾几何时,中国台湾面板产业风光无限。21世纪初,“面板五虎”崛起,2003-2009年投资超万亿元新台币,2012年产值突破1.43万亿元,占据全球40%市场份额。然而,随着中国大陆8.5代线、10代线量产压低成本,韩国OLED技术领跑,中国台湾面板厂困守5-6代线,陷入产能落后、毛利率下滑困局。彩晶2024年毛损率达36.11%,群创、友达前一年巨亏超180亿元。
为求生存,台厂开启“断舍离”模式。2024年8月,群创以171.4亿元新台币将南科四厂售予台积电,美光斥资81亿元接手友达台南三座厂房;2025年2月,友达后里工厂再以30.5亿元卖给美光,彩晶南科厂房则传闻被联电相中。这些2005年前投产的5代以下LCD产线,因经济效益下滑、维护成本高企,成为台厂“甩包袱”重点。
巧合的是,AI浪潮下,半导体企业正陷入产能焦虑。台积电为扩充CoWoS先进封装产能,收购群创南科厂改造为专属产线;美光购入友达厂房转型HBM测试基地,欲缩短交期并强化与台积电协作。面板厂闲置厂房因无尘室规格接近半导体标准,改造周期短,成为半导体厂商扩产的“现成基地”。
产线交易背后,更暗藏台厂进军半导体供应链的野心。群创出售南科厂时强调“开启技术合作”,借台积电之力突破扇出型面板级封装(FOPLP)技术;友达则暗示与美光交易后,期待更多合作机会。业内人士指出,台厂善用闲置产线,既可摆脱落后产能,又能通过售厂资金支持新赛道探索,这场“退与进”的博弈,正重塑中国台湾电子产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