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AI功能或迎付费时代?用户与行业面临新变局
近日,有消息称三星将在第三季度探讨未来 AI 服务(Galaxy AI)的定价问题。当前三星仅承诺 Galaxy AI 免费至 2025 年,鉴于其 AI 功能涉及多个供应商,未来向用户收费并非毫无可能。这一消息引发业界关注,手机 AI 功能是否将进入付费时代成为热议焦点。
从产品视角出发,AI 手机的功能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依靠手机 CPU、NPU 进行本地 AI 运算,开发完成后运行无额外成本,目前尚无品牌对这类功能单独收费。而后两类则存在 “灰色地带”。部分品牌采用第三方 “AI 云服务” 组件,如基于 Google Gemini 的 AI 壁纸生成、基于科大讯飞的语音转文字等服务。用户每次使用,品牌都需向供应商付费。若品牌依赖度高且用户需求大,服务成本将显著增加,这也使得品牌有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的意愿。
对品牌而言,“付费 AI” 在现阶段有一定积极意义,尤其在推进 AI 手机普及方面。中低端手机受性能限制,设备端 AI 功能常无法使用,借助外部供应商的云 AI 服务成为将热门 AI 功能下沉的有效途径。一些品牌会附赠 “会员体验卡”,让用户先体验再决定是否付费。但长远来看,付费 AI 不应成为行业常态。一方面,将 AI 功能全依赖外部供应商,是品牌的偷懒之举,会导致手机整体硬件水平倒退,且用户对手机付费项目本就反感,新增付费功能将加剧这种负面情绪。另一方面,随着 AI 行业发展,算法和模型持续优化,基础算力设备 “降本增效”,未来 AI 算力成本有望大幅下降,届时若仍对 AI 功能收费,品牌 “吃相” 将难被接受。
目前,多数 AI 手机的 AI 功能远未达到 “值得付费” 的水准,用户若有付费需求,市面上也有更优的第三方 App 可供选择。AI 功能本质是人机交互的变革,决定着未来智能设备的使用方式。当下,手机品牌应着力提升 AI 功能的用户覆盖率,让更多人体验到 AI 手机在拍照、通话、语音操作等方面的优势。若 AI 手机沦为 “开机即订阅”“功能分层解锁” 的产品,将难以成为普惠大众、改变数字世界格局的关键力量。此前大底传感器、屏下指纹识别等功能的普及,皆是通过降低门槛,先培养用户依赖,后续 “付费墙” 才有价值。在行业技术标准与用户习惯尚未稳定时,贸然推动 AI 服务商业化,只会加剧用户对价值感的不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