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拆安得智联“赴港”,美的在下一盘什么棋?
近日,美的集团宣布拟分拆旗下智慧物流板块安得智联赴港交所主板上市的消息引发业内关注热议,这是继2023年筹划深交所上市未果后,美的集团调整资本路径的重要动作,亦是其近年来加速B端业务转型、优化资产结构的又一关键落子。公告中,美的称分拆完成后集团股权结构不会发生重大变化,且仍将维持对安得智联的控制权,但寻求赴港上市一举依然为安得智联的独立发展打开了更大想象空间。
作为美的集团在供应链领域的核心布局,安得智联已深耕智慧物流领域25年,业务覆盖制造供应链(从原料至成品)与消费供应链(线上线下全渠道一盘货以及送装一体化服务)两大场景。其核心能力在于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的“全渠道一盘货”模式,为企业提供从生产端到消费端的端到端解决方案。截至2024年底,安得智联已在全国超130个城市布局超800万平米仓储网络,可调配运力超30万辆,实现全国99%乡镇覆盖,服务客户横跨家电、家居、新能源、食品饮料等多个行业。2025年初,其“一盘货”模式被国家发改委列为“首批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典型案例”,标志着其商业模式已获得政策层面的认可。
关于此次分拆“赴港”,从资本运作层面来看,其背后隐含美的集团对业务价值重构的深层考量。当前美的集团市值约5700亿元,但作为综合性产业集团,其多元化业务板块的估值逻辑存在差异。安得智联所处的智慧物流赛道,近年来因产业升级需求和政策推动持续升温,如京东物流、顺丰等头部企业已形成独立估值体系,相比之下,安得智联作为美的集团旗下的智慧物流板块,长期嵌套在美的集团多元化业务体系中,其业务发展潜力与行业前景被整体估值所稀释。而分拆后,安得智联有望脱离美的集团传统制造业估值框架,获得更高市场溢价。根据公告披露的财务数据显示,2022-2024年,安得智联营收从141.89亿元逐年递增至186.63亿元,归母净利润由2.15亿元攀升至3.8亿元,展现出较强的盈利成长性,这为其独立估值奠定了基础。
分拆上市更进一步的战略意图则指向美的集团业务聚焦与生态协同。近年来,美的加速向科技集团转型,ToB业务收入占比从2020年的18.5%提升至2024年的25.5%,新能源、机器人、健康医疗等新赛道投入加大。分拆物流板块可有效压缩管理半径,让集团更专注于智能家居、工业技术等核心领域,同时通过资本纽带保持对安得智联的控制权,确保供应链能力持续反哺主业。不过从安得智联角度来看,如公告中提到的,当下安得智联对美的集团关联销售产生的收入及毛利占比依然较高。所以,未来如何提升第三方客户占比、降低关联交易依赖,将是其上市后证明独立性的关键命题。
再从全球化视角分析,从筹划深交所到谋求港交所,美的最终选择了港股而非A股作为上市地,这背后也折射其出对国际化布局的考量。香港作为全球金融枢纽,在搭建跨境资本通道、对接国际机构投资者网络等方面具备独特优势,这与美的在公告中强调的“安得智联将积极拓展全球化布局,进一步推动海外业务拓展以及国际化进程”的战略不谋而合。近年来美的持续加强海外研发中心及海外制造基地建设,目前已在十多个国家建立起22个研发中心和23个主要制造基地,形成多点覆盖的跨国运营能力,2024年美的海外自有品牌电商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0%以上,更印证了其本土化运营的成效。安得智联若能借助香港平台对接全球资本,可更快响应跨境物流需求,完善全球化服务网络,不仅助力其自身在国际物流市场站稳脚跟,更能为美的全球业务的高效运转提供的物流保障,进一步巩固美的在全球家电与智能制造领域的领先地位。
不过,分拆上市亦伴随挑战。物流行业重资产属性强,基础设施扩建需要持续资本投入,上市后安得智联需在业绩增长与投资回报间取得平衡。同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京东、顺丰等巨头在数字化供应链领域持续加码,菜鸟、满帮等企业通过生态整合构筑壁垒,安得智联还需进一步强化技术差异化优势。美的集团在公告中提及,将支持安得智联通过上市平台完善激励机制,这或为其吸引高端人才、加速技术迭代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