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标车大限已到!新国标“重拳出击”下该如何前行?
由于城市发展的需要,电动车已经成为人们短途出行重要的代步工具。然而带来的交通问题也接踵而至。时至今日,部分电动车将不能在继续前行!从9月1日起,部分城市将禁止超标车辆上路,那么川流不息地穿梭在大街小巷的电动车,为什么会走到今天?
一、新国标前电动车行业背景剖析——多快好省
二十一世纪,可谓是“绿色环保”的时代,以注重节约能源、改善居住环境、绿色环保为前提,以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的,为此我国电动车的普及及电动车行业的高速发展无疑成为必然趋势。
放眼全国各地,城市楼宇间、乡间小路上,不时就有电动自行车飞驰而过,已然成为了城市中颇具特色的一条风景线。职员骑着电动自行车去上下班、老年人兜兜风、外卖小哥穿梭送餐……看似既低碳环保,又轻松、便利、惬意的同时,安全隐患(如充电爆炸、交通事故、乱闯红绿灯等)也接踵而至。
迫于社会舆论压力,2019年新国标政策推出。新国标政策出台无疑给了电动车行业当头一棒,是“无动于衷”、“视而不见”,还是响应政策号召积极“整顿改革”、“优胜略汰”,是值得深入思考的一大问题。
二、新国标下电动自行车现状——全面从严,处境尴尬
首先我们来普及下新国标,所谓“新国标”,是指2019年4月15日正式实施《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符合“新国标”要求的电动自行车,必须满足:蓄电池电压不超过48v、最高车速不超过每小时25公里、要具备脚踏骑行功能等。虽说新国标参数一改再改。从原来时速20公里提升到现有的25公里,但从实际体验来说,这个车速难以满足老百姓实际出行需求。
我们不难发现,该标准对电动自行车的速度、质量、续航等方面进行了严格的划分,还将轻便电摩和电摩直接划归了机动车的范畴。由此一来,市面上的众多电动车都成为了超标车的范畴,“电动自行车”一时间处境极为“尴尬”。
在此之前,多地为了体现“人性化”管理,给予超标车一段过渡期,期间可以正常行驶,过渡期结束后禁止上路。但由于监管力度不够,加之很多车主自主性不强,路上还是会有很多超标车在路上。但是随着执法力度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已经严格按照新国标作为执法标准,使得不少超标车面临违法处罚,这也给不少市民出行带来了困扰。
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电动自行车行业乱象丛生
自新国标实施以来,电动车行业也正式进入了国标车时代,市面上已经禁止超标车售卖。书面和表面上虽说不能解除限速,那实际情况下,新国标电动车到底能不能解除限速呢?对于这个问题,其实从理论上来说,是可以解除的。
对于简易款的电动自行车,要想解除其限速,一般用户找到控制器上的限速线,拔掉就可解除限速。但对于新国标电动车来说,如果用户找到控制器,根本就没有所谓的限速线装置,因此其是不能通过这种方式解除限速的。而如果想强行解除限速的话,那么就只有更换新控制器,而一般来说通过更换新控制器后,电动车最高速度也能突破35km/h甚至更高。
其次车速还可以通过软件破解方式提速,安装的脚蹬也可拆卸,更可以通过改装等方法增加车身重量,变相来说,就是对电动自行车做了改装。改装后的电动自行车速度虽明显得到了提升,但安全性能无法保证。且一旦出现事故,轻则受伤且承担主要责任,重则危及自身及他人生命。
抛开电动自行车,市面上还存在非法摩托车、老年四轮代步车等违法上路问题。单就北京来说,小汽车需摇号不说,摩托车呢?根据相关规定,北京四环路(不含辅路)以内道路,禁止京B号牌摩托车和外省市摩托车行驶。但是由于摩托车京A号牌不再增发号段,就造成了京A车牌成为稀缺资源,甚至车牌租赁价高达16万元以上,可谓是“一牌难求”。
正是由于种种困难,导致不少人“顶风冒进”,几乎所有路上穿行的摩托车都挂着京B的牌照,而上了岁数的老人未有驾照,为了方便,从而购买四轮代步车。加之不少商家无良谋利,模糊车辆定位,使得电动车辆交通乱象问题频发,危及生命的交通事故偶有发生。
如此看来,新国标虽出台后“有所突破”,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国家标准与实际需求脱节,缺乏强制性及重罚措施,从而使得限速装置频遭篡改、用户转头其他低速车辆,如何从源头上整治整体行业乱象,在生产环节就为安全套上了“紧箍咒”,还需全社会各界齐心协力。
四、电动自行车行业未来愿景——合法合规政策亟待出台
为解决综上所述的各种问题,不少地方已经开始有条不紊的出台地方政策,加大打击力度,开启整体整治措施。例如:骑二轮电动车必须一车一盔,有关部门发出警告,不戴头盔者以教育为上,不服从教导者必须以罚为上。明确电动自行车定位,即具备脚踏板功能的具有可骑行能力的电动车。不属于电动自行车范畴的车辆一律归纳为机动车。驾驶员必须经过正规培训且考取相关驾驶证方可骑行上路。
从保险方面来谈,为了更好地规范电动自行车使用规范,还需要求电动车上路有相应的保险作为基础保障。这可能让很多电动车车主们不理解了:汽车买保险也就罢了,自行车还要买什么保险啊?这么做无非是为了在出交通事故的时候能够进行理赔,保障各方的权益。当非机动车与机动车均被“归属分类”、“按规办事”的时候,电动自行车违法行为将会得到有效治理。
说到底,“安全”是所有交通工具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新国标不意味着把电动自行车“一棒打死”,更多的是给高速发展的中国电动自行车行业敲响了规范的第一声钟。电动自行车作为中坚力量,在出行交通工具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新国标下,每个城市面临的电动车治理问题不一样,有的地方限制严格,有的地方适当放宽,如何做到疏堵结合,在为老百姓提供交通便利同时,能够有效提高出行安全效率,是摆在交通执法面前的重要课题。可以说电动自行车的规范与整治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