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足记”玩腻了?手把手教你三步做大片


中国家电网 03-27 孟令涛

 如何把照片加上电影特技?

  现在有一款拍照app十分火爆,它不仅拥有常规拍照app的各种滤镜,而且最为独到的是拥有一个所谓的“大片模式”,开启这个模式之后,用户手机拍的片子一秒钟就可以变成电影风格,搭配字幕服用药效更佳。许多不明真相的小伙伴虽然一开始是拒绝的,但后来发现效果确实不错,纷纷表示好顶赞,现在不光他们自己用,还让大家一起来用,总之这几天,小编的微博和朋友圈都被这个app生成的图片刷屏了。

一张典型的“大片模式”图片(图片来自网络)

一张典型的“大片模式”图片(图片来自网络)

  小编看到这个app这么流行,也跟风下载试用了一番。小编原以为这款app身为现象级应用,必有过人之处,没想到却也是一个“毁图舅舅”一样的傻瓜修图软件。当用户需要高级一些的调色选项时,这款应用就有些力不从心了。此外,手机照片不但画质和清晰度不行,到了晚上更是完全没法看,而用单反相机拍出的照片也很难导入到手机里进行“大片化”操作。其实说到电影风格的调色,实现起来并不麻烦,跟着小编一起做,保证比手机app的效果更像电影,逼格更高,高了又高。

  注:本文中出现的照片除注明外,均由作者本人拍摄。

150325

 第一步:关于幅面

  提到电影画面,各位会想到什么呢?是老式胶片摄影机拍出的胶片味十足的色彩?是伸手不见五指的放映厅?还是嗡嗡作响的放映机五彩斑斓的浮尘?其实电影画面与其他画面最直观的区别,就是幅面的宽高比不同。

DSC09268_副本

  总的来说,大部分相机(包括胶卷相机和数码相机)和标清电视都是4:3的长宽比,这也是在电视机发明之初就形成的,历史最悠久的长宽比;高清电视的长宽比是16:9,同时也是现在主流电视机的比例;而电影画面的长宽比,在胶片时代是2.35:1,数码时代变成了2.39:1,但习惯上仍然称为2.35:1。

三种长宽比在镜头成像圆中的效果示意。蓝色框为电影所用的2.39:1,红色框为4:3,绿色框为16:9(图片来自网络)

三种长宽比在镜头成像圆中的效果示意。蓝色框为电影所用的2.39:1,红色框为4:3,绿色框为16:9(图片来自网络)

  话说电影如此之宽的画面比例还是当时为了追求比电视更加震撼的效果而确定的。要实现电影感,首先要做的一步就是把图片切成2.39:1。

  随便照一张照片放在ps里打开,建一个背景图层并涂成黑色。然后用“矩形选框工具”,再选择2.39:1的固定比例,把选框拖动到合适的位置,右键“选择反向”,最后按下Delete键删除选区,电影感觉是不是出来了?还嫌不够?加字幕啊!一般的用法,用白色的黑体字就够了;如果选了个高冷的“标楷体”,再变成金黄色,简直是好莱坞十亿美金大片儿的既视感啊。存成模版,随时想用就用,比app可方便多了。

原图

原图和裁切位置

具体操作位置

具体操作位置

剪裁后的图片

剪裁后的图片

普通字幕

普通字幕

文艺字幕

文艺字幕

 第二步:关于“胶片味”

  有人说,成品好像还是差那么点儿意思啊?要再进一步,就类似于摄影界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那就是如何用数码相机拍出“胶片味”。要再现“胶片味”可就要麻烦些了,需要用软件进行后期调色。但在讲解具体方法之前,还是先给各位讲讲原理吧。

  我们都知道,现在的绝大多数能拍照的设备都使用CMOS进行成像。感光芯片相比过去的胶片,虽然在便利性上远远胜出,但最终的效果给人的感觉始终差一口气,这就是传说中的“胶片味”。

胶卷

胶卷(图片来自网络)

  作为“玄学双璧”之一的摄影学,固然有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所谓真理,但“胶片味”却是的的确确存在的,胶卷照片和数码照片,在成像风格上的确有所区别,主要集中在宽容度、色彩和细节等方面。

  首先一个就是宽容度。宽容度是什么?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当画面中明暗对比十分强烈的时候,相机能否呈现出明暗部(术语叫黑场、白场)的细节。数码相机发展了这么多年,但宽容度至今还是没干过胶卷。这说的还是全画幅相机,如果是手机那么小的CMOS,那宽容度就更渣了。这也是用手机拍月亮、路灯效果欠佳的原因。而胶卷的宽容度就非常出色,即使在数码相机上一片死黑、死白的环境中,往往也能保留更多的细节。

手机和全画幅相机的宽容度直观对比,如果经过后期处理,数码相机还可以保留更多细节。

手机和全画幅相机的宽容度直观对比,如果经过后期处理,数码相机还可以保留更多细节。

  对于普通人来说,宽容度区别可能并不明显,然而胶片和数码色彩表现上的区别可以说是一目了然,胶卷照片的颜色往往更加浓烈,氛围感更强,特别是几大胶卷商各自擅长的颜色:柯达黄、富士绿、柯尼卡蓝和乐凯品红(有趣的是这些颜色也分别是它们logo的颜色),更是惹人沉醉,用一个玄学术语来说,就是“油润”。进入数码时代,由于RAW格式和LR、PS等后期工具的兴起,色彩再也不是问题了,想要什么颜色,分分钟搞定。

数码时代,色彩表现是摄影系统中最不重要的因素,RAW文件几乎可以实现任何色彩

数码时代,色彩表现是摄影系统中最不重要的因素,RAW文件几乎可以实现任何色彩

  最后就是画面细节的区别了,胶卷成像毕竟是一个化学反应的过程,实体存在的银盐颗粒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和像素点一样细腻,这也造就了胶卷照片独特的“颗粒感”。尤其拿到一张纸质照片时,胶片的颗粒感就更加明显了。多说一句,不少人认为胶片清晰度很高,其实现在的数码相机分辨率早就超越了胶片相机,这也给相机的对焦和防抖系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第三步:实战调色

  总的说来,现在的数码相机,除了半年八个月那种超长曝光,其他胶片能干的,数码一样能干,这也包括了用数码照片模拟胶卷的效果。有人说,宽容度不够是硬伤啊?别急,数码相机还有个大招:HDR。拍一张亮处细节正好,暗处一片死黑的,在拍一张暗处清晰,亮处一片死白的,把两张照片一合成,效果就出来了。如果嫌HDR玩法太麻烦,也可以选择简单粗暴的前期拍摄欠曝,后期拉曝光找回暗部细节的方法,不过要这么玩,你可能得需要一台高端的N/S牌数码相机。

夜里的角楼一片漆黑?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夜里的角楼一片漆黑?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同一张照片,后期提亮了接近4EV的效果(不知道什么叫EV的同学欢迎留言咨询)

同一张照片,后期提亮了接近4EV的效果(不知道什么叫EV的同学欢迎留言咨询)

S牌不光出电视,相机也是杠杠的

力宏代言的N牌和不光做电视的S牌相机凭借领先的传感器基本可以尽情拉曲线。至于感动最多人的C牌……(图片来自网络)

  至于色彩,只需要加大一下对比度和饱和度,再稍稍减一点曝光,简易的胶片效果就出来了,如果想追求颗粒感,可以选择PS中自带的“杂色”滤镜稍稍增加一些杂色,就大功告成啦。

DSC06721

原图

加过特技的照片

加过特技的照片

  现在看看ps里的照片,是不是散发着浓浓的胶片味,电影感也扑面而来?快把这些照片发到朋友圈吊打小伙伴吧!

当然,为了凸显这个方法的优势,还是得来点手机照不出来的,比如大光圈人像啥的……

当然,为了凸显这个方法的优势,还是得来点手机照不出来的,比如大光圈人像啥的……

  最后,如果你还嫌不够味,小编还有一个独门大杀器,一般人都不告诉的那种:只要把这几行字加到画面上……

DSC067松岛枫25

评论
发表评论
×
用户名不能为空
密码不能为空
短信验证码不能为空
用户名不能为空
密码不能为空
密码确认不能为空
相关推荐

你真的还需要单反吗?

中国家电网 2021-03-12

生活有真味 碗中天地宽

中国家电网 2017-09-15